在农村巨变中选择合作种粮
将抛荒的土地转包过来,既增大了合作社的土地种植面积,又解决了农田抛荒问题。
江西省的天气时好时坏,难得放晴。2015年6月中旬的一天,正值天气晴朗,当记者联系江西浮梁县洪盛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洪少华时,他正忙着水稻田里的一些事情。“这几天不是阴天就是下雨,趁着天气好,要抓紧时间把该干的农活都干完,不能浪费这难得的好天气。”
从电话中,能感受到洪少华焦急的心情。确实,前两年因为坏天气,让合作社损失不小,今年的天气也不尽如人意,现在赶上好天气,洪少华自然要和大家一起抓紧时间干农活,这样才能保证合作社的粮食产量。
合作社成员在田间劳作
希望国家扶持种粮农民
洪盛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浮梁镇洋湖村,以优质稻种植为主,经营水田面积3000多亩,分别在4个乡镇建立了优质稻种植基地,兼有食用菌和大棚蔬菜种植。截至今年6月,成员达到了165户。
合作社经营的水田大部分都是山坞垅田或冷浆田,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低产田。经过多年的努力,低产田逐渐变成了高产田,单产由以往的不足300公斤/亩提高到了近500公斤/亩。到2011年,合作社的粮食产量就达到了1554吨,全社经营服务收入590.4万元,纯收益204万元,年可分配盈余122.5万元。但洪少华表示,这几年连续水灾、旱灾影响导致粮食减产,成员收入下降,去年合作社纯收益只剩下了12万元,所以没有分红。虽然合作社收入出现了下降,但洪少华说,成立合作社还是非常有优势,如果目前合作社不流转这些土地的话,单个农户种粮亏损会更加严重,就会出现土地没人耕种、大面积抛荒的现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国家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补贴规模,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倾斜,洪少华对国家的政策比较有信心。从家庭来看,洪少华有两个小孩,儿子参军去了,妻子和女儿都在合作社帮忙,一家人能在一起也很好。不过,洪少华表示,种粮大户普遍面临着农田水利设施跟不上现代化生产、贷款难等实际问题,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国家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扶持力度,同时,国家对“三农”方面的优惠政策能真正落实到位。
在巨变中选择合作种粮
洪少华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但在当初也经历了一段从外出打工到回家种粮,再到与农民合作种粮的历程。
早年因家里贫困,初中便辍学的洪少华到福建打工,后因留恋家乡的土地回乡种田。由于他勤劳刻苦,农活样样精通,深得村民的信任,一致推选他担任洋湖村村民小组组长。在家乡,他亲眼目睹了农村发生的巨变,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成为了家乡种粮大军中的重要一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打工经济”的崛起,农村中大多数劳动力走出家门,外出务工,使得农村中大片田地因疏于管理而几近荒芜。时任村民小组组长的洪少华萌发了把闲置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的念头。说干就干,第一年他就流转土地50余亩,开始了他的规模种粮之旅。到2007年他家粮食种植面积已达到650亩,成为当地的种粮大户。恰逢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使他坚定创办合作社的决心。2008年3月,洪少华联合了6户种粮大户,成立了洪盛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洪少华认为,合作社就是要解决以往一家一户办不了也办不到的事情,要让大家真正体会到合作带来的巨大实惠。
科学种田为增产创造条件
“种子不好,丰收难保。”这是洪少华早就认识到的一个问题,但由于以前分散种植、土地规模小,引进良种面临很多问题,规模化种植为引进良种创造了条件。合作社首先引进良种,并进行试种,经过对比试验后,选定了几个分蘖力强、抗病性好、产量稳定的水稻优质品种,并在合作社中推广。
合作社水稻基地
良种还需配良法,科学种田才能夺高产。合作社先后引进和推广了水稻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先进栽培技术。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能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很快合作社的基地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农田吃上了“营养配餐”,不仅肥效大大提高,而且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实现了节支增收的目的,粗略估计,成员每亩肥料减少的支出达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