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咬断鲨鱼,轻松撕裂轮船,海洋霸主邓氏鱼
泥盆纪是地球生物界变革最大的一个时期,各种动物进入了空前的繁荣,尤其是海底的鱼类进行了疯狂的扩张。已普遍具有原始的颚、侧鳍等特征,因此泥盆纪也被称为鱼类时代。
当时的景象大概就是行走在陆地上,察觉不到了有什么危险,殊不知,水下却生活着形形色色不知名的海底怪物。当时的生物种类多样,因此也给鱼类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鱼类生长的体积都异常的庞大,邓氏鱼就是在当时出现的巨型物种。
邓氏鱼又名恐鱼,是被认为咬合力第二大的史前鱼类,也是最大的史前盾皮鱼。头部四周与颈部的连接处被厚实坚硬的外骨骼覆盖,看上去像是披露着一个强有力的盔甲,尾部也有着厚厚的鳞片,浑身上下包裹的严严实实,能有效防止敌人的攻击。
它身长最长可达十米,体重重达四吨,是远古时期顶级的海洋掠食动物,如此强劲的动物,嘴里却没有所谓的牙齿,而是长了类似铡刀一样锋利,有凹凸不平的刃片。这样独特的口腔结构不仅可以产生高达五吨的强大咬合力,足以粉碎眼前所有活动的物体,还可以一口咬穿长有硬壳的动物。
邓氏鱼想要撕裂一头鲨鱼或小型的轮船,那是分分钟的事情。而且它具有十分强大的吸力,只用0.02秒张嘴,0.06级就可把猎物吸进口中,一整套动作下来,一气呵成。
邓氏鱼有着庞大的身躯,快、准、狠的抓捕力,再配上强劲的咬合力。注定它成为海底世界的超级霸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无敌是多么的寂寞,只要它想就没有吃不了的动物。什么三叶虫、硬骨鱼、盾皮鱼、鲨鱼等等,都是它的囊中之物。
有时候凶狠起来还会捕杀同类,但与凶狠的外表不同,邓氏鱼的吃相十分优雅,慢条斯理。进食时,它会先将坚硬的骨头抛弃,然后在啃食肉的部分,即便吃到无法消化的骨头,最后也会把骨头吐出来。
邓氏鱼的海底最强霸主地位几乎无法动摇,为什么后来会被灭绝?原因有几个?
第一个有科学家认为,强壮的体格使邓氏鱼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生物体型越大,越会影响其行动速度和反应灵敏度。于是,在邓氏鱼进化的过程,就避免不了被其它速度更快的生物淘汰。
第二个原因,大个子邓氏鱼胃口十分好,一顿可以吃下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动物。科学家们在邓氏鱼化石中常常能发现一些反刍出来的食物残渣,比如说没消化完全的鱼骨骸,动物的外壳等等。由此推断出,尽管邓氏鱼有着旺盛的食欲,但是消化不良的问题依然存在。
其次,泥盆纪到了末期发生过物种大灭绝事件,当时地球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地壳运动导致火山变得活跃,海陆两地的火山同时爆发,喷发出来的滚烫岩浆流入海洋,导致海水温度上升,而更糟糕的还在后头。
火山喷发之后留下的火山灰和有毒气体上升至大气层,使得阳光无法透过大气层直射下来,这样一来地表的温度就会迅速下降,甚至出现了冰河期。这个冰河期几乎维持了一百多万年的时间,这个时期,天地一片白茫茫,随处可见都是厚厚的积雪。邓氏鱼无法适应这种环境条件,相继死去,直至所有邓氏鱼物种灭绝。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邓氏鱼在地球上的存活时间不长,仅仅只有五千年的历史罢了。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物种与自然的对抗,能适应环境者会被存留下来,从而得到繁衍与进化,否则就会遭到淘汰,这是自然界的丛林法则。一切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是遵循了生存和繁衍的天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