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詹长法:海洋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边疆
(东西问)詹长法:海洋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边疆还是中心?
中新社北京8月4日电 题:詹长法:海洋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边疆还是中心?
中新社记者 史元丰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7月3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落幕,作为本届世界遗产大会的重头戏,中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项。泉州作为宋元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以及世界海洋贸易的中心港口,遗产项目获得世界遗产地位。相较于其他中华文明,是否意味中国海洋文明同样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考古团队首席科学家詹长法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2018年泉州“古刺桐”文化遗址项目曾经参加申遗,今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再度申遗,不仅项目名称有所变化,而且申遗遗产点从16处增加到22处,新纳入了包括冶铁、陶瓷和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等6处考古遗址遗迹。此次成功申遗说明泉州作为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代表城市,其地位更加突出,中国海洋文明与其他中华文明一样,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遗存,加强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宏大而深远。
资料图:位于泉州石狮蚶江镇石湖村的六胜塔,是古代商船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孙虹 摄
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从秦汉时期开始,福建沿海城市一步步成为中国的海上走廊,泉州更是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今天,福建依然是中国对外合作的重要省份之一,坐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今年世界遗产大会时隔17年再次来到中国,且泉州项目顺利申遗成功,您认为有何特殊意义?
詹长法:此次“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项目顺利申遗成功在预料之中。
泉州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00多处,对于一个地级市而言,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而且,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城市。在泉州,外来宗教文化与本土儒、释、道文化互相交融,相互吸收,和睦相处,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
不仅如此,远在750多年前,泉州就早早迈入“全球化”时代,拥有高度发达的贸易网络和领先世界的“水陆物流系统”,成为“世界的橱窗”。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由30多个国家近百位学者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乘坐“和平方舟”号游轮从意大利威尼斯港起航,历时130天,沿着古代海上贸易之路向东行驶考察,于次年2月14日抵达泉州,进行了为期5天的综合考察并举办主题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那次意义重大的考察也说明了中国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此次泉州项目的成功,不仅具有文化历史意义,也定将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项目申报的定盘石。
詹长法。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您曾表达文化遗产不仅存在于陆地,也深藏于水下或海底。中国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大小岛屿,海洋文化遗产藏量丰富,价值重大,但现状却并不乐观。近年来,中国日益加大了对沿海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和支持力度,从单一的水下考古走向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从沿海走向远洋,您认为这些举措在世界范围内有何深远影响?
詹长法:中国海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不仅包括海下的油气和矿藏等,海洋遗产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活动产生关联的沿海古村落、码头、古代港口遗迹、海洋贸易物品以及古代国家的海权海防意识等,都属于海洋文化遗产。
近几年,中国涉及海洋遗产领域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已达上百家,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对于海洋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不仅与整个国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也与海洋安全和周边国家交流互鉴有深远意义。
从事海洋遗产保护、规划及开发利用应做到陆海统筹。如今,我们在海洋历史遗存的保护研究领域投入大批科研力量,不仅可以完成水下遗产的历史分布摸底,也将对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