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推动现代海洋产业迭代升级 合理挖掘“深海
山东青岛,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色。
近年来,青岛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禀赋突出的优势,深耕海洋科技创新,推动现代海洋产业走向深远海,合理挖掘“深海宝藏”,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建设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中贡献青岛力量。
10月16日,中央驻鲁和山东省市主要媒体“挺进深蓝”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青岛,感知当地海洋经济的蓬勃和科研成果的进步。
采访团首站来到总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明月海藻集团,走进由该集团建设的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研人员在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明月海藻集团 供图)
明月海藻集团始建于1968年,是一家以大型褐藻为原料提取海藻生物制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半个世纪以来,这家企业从一棵海藻做起,专注海藻活性物质的深度开发和应用。
在该企业的一个展馆内,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理化改性研究室副主任张德蒙给媒体展示了一个装有雪花般白色粉状的小瓶。他介绍说,这是超纯度海藻酸钠成品。
据了解,海藻酸钠是一种优异的海洋生物材料,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超纯度海藻酸钠满足体内植入标准要求,可制备成溶液、凝胶、微球、载细胞微胶囊等植、介入医疗器械产品,用于急性刚衰竭、肿瘤、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心力衰竭、顽固性疼痛、尿失禁等疾病的治疗。
据悉,此前美国IFF公司旗下Novamatrix系列超纯海藻酸钠是全球唯一商品化的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非无菌产品售价109美元/g,无菌产品售价更是高达219.5美元/0.25g。下游企业因受制于原料供应,仅能开展临床前研究,无法申报临床试验。
该企业自2018年起,充分发挥在海藻酸钠材料的工程化制备经验、资金及经营管理优势,经过2年工程技术攻关及建设,终于在2020年7月建成国内首条年产200公斤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生产线并于8月顺利投产,成为国内首家具有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生产能力的企业,有效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并消除国内2008年至今有标准无产品的尴尬。
“我们的超纯海藻酸钠生产线设计产能每批次2公斤,年产能为200公斤,预计可满足100万人份肿瘤栓塞制剂、体内药物缓释制剂等产品应用需求,直接经济效益可达2亿元,能带动下游藻酸盐植介入制品百亿市场。” 张德蒙介绍说。
青岛百年建埠离不开港口的发展。同样拥有百年历史的山东港口青岛港近年来名声大噪,受到世界瞩目。由青岛港自主研发的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自2017年5月1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以来,装卸效率持续稳步提高,已经连续七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
采访团第二站来到同样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现场感受智慧港口的“黑科技”。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主研发的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山东港口青岛港 供图)
据了解,目前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平均单机效率达到36.2自然箱/每小时,最高达到52.1自然箱/小时,全面超越人工码头,作业效率比国外同类自动化码头高50%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快的自动化码头,也是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公司总经理李永翠全程参与了该自动化码头的建设过程。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该码头共规划建设6个泊位,岸线长2088米,现已建成投产4个泊位,岸线长1320米,16台自动化桥吊,76台高速轨道吊、83台自动导引车,全部实现无人驾驶。
“自动化码头能节省人力,提高装卸效率,在智能化、绿色环保、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李永翠透露说,当前青岛港正在着手对传统人工码头的自动化升级。
另一个大国重器“深蓝一号”则走向深海,为人们“舌尖上”的福祉服务。这座相当于40个标准游泳池大小、质量超过1500吨的“巨无霸”是全世界最大的全潜式智能网箱,用于距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120海里的黄海冷水团所在海域进行三文鱼养殖生产,有望改变我国深海三文鱼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深蓝1号和养殖工作船正向俯拍 (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 供图)
2021年6月,“深蓝一号”网箱首次实施规模化收鱼,单鱼平均重量超过4公斤,成活率达到80%,共收三文鱼15.6万尾,品质达到欧盟出口标准,标志着我国首次规模化养殖高价值鱼类取得成功。